自五代袁州(今宜春)刺史、江西左仆射胡相寧于劉宋孝武帝大明戊戌(458)卜居玉界(今良山鎮界頭村)以后,胡氏子民源源入籍新余。十五個多世紀以來,子孫蟄蟄,瓜瓞綿綿,繁衍了280多個村莊、58000余名嗣息,成為新余的大姓望族。胡氏村莊,尤其是源頭大村,大都搶得先機,地處新余的風水寶地,如垱頭、平川、紗籠、垱上、航橋、潭口、豐溪、江口、黃富腦、洲下、龍湖、桐林、大洲上、暇邨、湖頭等村,都緊臨新余的母親河袁水,其名稱大部分都蘊含生動的故事或美麗的傳說。本文擇其一二,追本溯源。
界頭 在渝水區良山鎮。劉宋孝武帝大明戊戌(458),胡相寧出任袁州刺史,陞江西左仆射。因繇役觀察,道經屬邑新喻,見邑南嶺峰奇拔,秀水滿澄,嘆曰:“是有德者所宜處也?!蹦瞬肪尤市⑧l禮讓里“玉界”而家焉。新喻為袁州之屬邑,地界吉安之新淦,又因仙客毛文昭曾有祝曰:“遇口即興,無口即敗”,故啟名“玉界”。玉界胡氏是入籍江西最早的胡氏之一,本市大洲上、黃富腦、江口、蔡里、哲山等地胡氏皆其后裔,還有大量子嗣散居省內外。宋英宗治平四年(1067),漢陽軍事防御使胡璡等人鐫石勒碣,僉立《玉界家譜》于西林寺之東壁,因號玉界胡氏為西林胡氏?!坝窠纭焙髞硌莼癁椤敖珙^”。
豐溪 在渝水區珠珊鎮。唐穆宗長慶(821-824)年間,始祖胡清淵清江(今江西樟樹市)縣令任滿致仕后,卜居新喻城東南的“湖田破港八家村”。破港指片壤而言。明朝正德年間,村門右、菏塘側、通道旁,二水交流,仍曰“破田”。父老傳言:八家曰胡、曰張、曰曹、曰戴、曰喻、曰尹、曰羅、曰陸。當時有圳曰張家圳,有田曰曹家門口,有塂一段曰喻家橋、戴家尖、陸家丘、尹家臺、羅家頭。而羅家頭之對港,呼為八家尾,總之則稱八家胡。八家之村,七姓湮滅,僅存胡姓。胡清淵十八世孫、云夢縣令胡顧行任滿回鄉,睹村旁豐溪艱涉,建登龍橋以利往來;厭“破港”之名弗雅,借續《家乘》之機,遂以溪名為村名“豐溪”。鄉鄰一般稱之為“楓(豐)陂頭”,據《臨江府志》記載,這是因豐溪上的水陂而有此名。
洲下 在渝水區珠珊鎮。南唐時期(937-975),始祖胡南從奉新華林遷徙至此。四顧郊原,河洲平坦,陂水環繞,方塘一鑑,泉井清香,感覺此皆山川磅礴之氣所郁結而成此佳景,乃定村名“芳洲”。后演化為今名“洲下”。
暇邨 在渝水區羅坊鎮。宋乾德間(963-967),始祖胡令濬自金陵笪橋宦遊吉郡,覽羅坊下半里“賚湖龍塘”,擅山水之奇特,鍾地脈之靈長,心焉愛之,卜厥茲土而居焉。十三世孫胡伯泰號暇邨,遂以其字號更其村名為“暇邨”?,F為羅坊鎮政府所在地。
潭口 在渝水區珠珊鎮。一世祖胡仕溥于宋寶元(1038-1039)間,從新昌(今江西宜豐)東石埠僑寓新喻,愛其地之山川環繞,土風淳厚,尤喜縣城南五里許地,左有龍頭蒼老固其來脈,大塘夜月昭其清華;右有贊山福地可作屏障,竹堤清風堪滌褥暑;前賴士星作案,且喜夾河中洲百花遍種;聞隴口之唱歌,太平有像;聽古廟之鐘鼓,梵夢皆醒;曲圳金帶之水,迴環抱流,晝夜弗息;地靈者,人必杰也。遂擇址構基而居,并取對河潭水深秀之義名其里曰:“潭口”。
江口 在高新區水西鎮。宋仁宗十八年(1039),始祖胡察言由萬全遷居于此。因村莊位于大江與袁河之交匯處,故定村名為“江口”。
黃富腦 在高新區水西鎮。宋仁宗天聖元年(1040),始祖胡直言遷居“江口”,長子胡玠發現相鄰的富溪周邊山清水秀,田膏士肥,嘆曰:“富溪之中,維吾之宮;富溪之土,維吾之稼?!彼稳首谒氖辏?span lang="EN-US" style="line-height: 200%; font-size: 14pt">1062),便在此買山筑室居之,起村名“富溪”。后因坐落黃土山之腦上,村莊被叫成“黃土腦”,又逐漸演變成諧音“黃富腦”。
江東胡家 在渝水區下村鎮。宋紹興甲寅四年(1134),始祖念六公手執一羅經,從新昌(今江西宜豐)竹垣悠游于新喻山之嶺、水之濱。見蒙嶺縱橫,三邑干分千支。因脈溯支,相陰擇陽,追蹤大金峰形勢,蜿蜒止足石門口,蟠踞龍虎。勝覽之下,駭然曰:“有其哉!此山若水乎。嶂山屏于前,磨盤枕于后,蒙山峙于右,綢嶺昂于左,蒙龍之水,會合于西,石門之源,流經于南。固蒙陽之要地,渝北之佳景,若可為后人發祥之所?!蹦速忇u、余二姓之宅,相其吉原,去其故居而鼎新之,村名因蒙龍江而定為“東溪”,后因村莊在江之東,即以“江東胡家”自名。
桐林 在高新區水西鎮。胡清淵之十四世孫胡珪自“湖田破港八家村”(即豐溪村)分居“長登”;十八世孫胡顧位(生于宋紹興十四年,即1144)兄弟又從“長登”遷居“新園”?!靶聢@”是一個片村,原有“張家”、“陽家”、“南朝”、“北朝”四村。因片村旁有一大片茂密高大的桐樹林,胡姓村莊得名“崇林”,亦名“嵩林”。后來,各村逐漸融入崇林。當“湖田破港”改名為“豐溪”后,“崇林”之號也改為“桐林”。
笏洲 在渝水區羅坊鎮。桐林村胡顧位弟弟胡一龍、胡映明的后人從“桐林”遷居羅坊袁河邊一個叫“落笏洲”的地方,開基構筑“上笏洲”、“下笏洲”兩個村。近千年的流水沖刷,洲地變成了面積1000多畝的孤島。地形變了,名字依舊。據說,其名稱與八仙有關。相傳,八仙在赴東海拜會龍王的云霧之中,鐵拐李拿起酒葫蘆喝酒,吊起了曹國舅的酒癮,鐵拐李指著下面的袁河說:“我用酒葫蘆把河水化為甘醇,你盡管喝!”曹國舅俯下身子痛飲,直喝得爛醉如泥,一陣烈風襲來,曹國舅隨手扯住鐵拐李,手中的笏板無意中跌落在羅坊鬧西南的袁河里。返回時,笏板已成綠洲,曹國舅只好割愛而去。世外桃源般的笏洲,田肥水美,種啥啥豐收,養啥啥壯實。特別是韭菜,鮮嫩寬厚,俚語有云:“九根韭菜炒一碗,韭菜炒蛋十個菜”。村里還留傳著這樣的童謠:“春天韭菜秋天瓜,腳不沾水捉魚蝦,魚蝦拎到鬧上賣,客氣(漂亮)老婆抱回家?!?/font>
龍湖 在高新區水西鎮。宋開禧年間(1205-1207),始祖胡邦彥由玉峽大廣(今峽江縣大廣),遷居此地。村莊地處一大洲,廣袤約十里許,袁河環繞,土田肥美。左有鳳落灘,右有龍見池,相傳有蛟龍升騰之象。孕于地脈之靈秀,村中多清俊卓犖、能文尚義之士。由此而名“龍湖”。
下港 在渝水區南安鄉。因宋、元兵燹,始祖胡文峰宋淳祐八年(1246)由湖南湘陰縣雙峰遷徙至渝東百丈峰下的“港口”,“觀港口峰巒聳峙,幽間僻靜,遂暇于此而居焉?!蔽姆骞€寫下“華林嫡派基開此,不是當年舊港蹊”的詩句,因而定村名為“暇港”,后來演變為“下港”。
湖頭 在渝水區羅坊鎮。胡令濬十一世孫胡師復于宋咸淳壬申年(1272)出“賚湖龍塘”(即暇邨)而析居于此。師復公之孫胡幼定號滄湖,遂以其字號命其村名為“滄湖”,后因座落湖岸而演化為“湖頭”。
鳳埠 在渝水區珠珊鎮。宋未祥興年(1278),始祖胡文韜由新淦龍坑來到新喻“龍泉云埠”(后多稱為“埠下”),見前對谷嶺鳳翔,后接荷塘鯉躍,左繞泗圳纏帶,右迴陂水鳴琴,乃啟筑肇居。由于地勢低洼,望氣不足,常遭水漬洪浸。1992年,全村遷高地重建,以中心大道為主軸,高樓鱗次櫛比,四望通暢無阻,面東喜迎旭日紫氣,眷西目送晚霞滿天,顧南和風振衣,觀北七星拱福,真合人杰地靈、鳳凰于飛之祥瑞,乃更其村名曰:“鳳埠”。
河頭 在高新區水西鎮。始祖胡開運自桐林分居“破頭”。十世孫胡殷祥厭“破頭”之名弗雅,因村緊臨袁河,緣改名“河頭”。
平川 在仙女湖區河下鎮。宋末元初(1279前后),胡理玉由安福斗塘經分宜新澤棚田徙居新喻“郭坪”。因遭國變,兵荒馬亂,復回新澤。元兵南下,侵掠里民,胡理玉之子胡求攜著家人逃避兵侵,又由新澤之棚田重回新喻“郭坪”。相其地形,川繞山環,中間一片平原,故改村名為“平川”。
住塘 在高新區水西鎮 元大德十年(1306),胡廷柏從桐林村遷來時,因為此地有泉,有塘,風水極好,故取名“住塘”。
垱上 在渝水區珠珊鎮。元末明初(1368前后)一世祖胡裁玉見其地鼎山疊翠、金垱流清、蓮塘雨霽、三壩集漁、古寺晨鐘、樹橋晚騎,景致極佳,乃由金灘徙此肇基,名其里為“金垱”,后來演化為“垱上”。
紗籠 在渝水區珠珊鎮。明朝初年間(1368以后),始祖胡雷少年出外,夢見神靈指教:“此去須當逢叉即止?!毙兄劣髂衔謇锏胤?,問是何名,土人告曰:“三叉圳”。遂止。見此地,“西有鐘山之秀峙于前,東有嶺之峰屏于后,左則有察院嶺為之拱障,右則有玉幾、蒙山諸勝為之旋繞,綺綰繡錯,崒嵂爭妍,而渝河之水復如環如帶繞其前,匯于后”,盛贊此地勝于老家玉峽大廣(今峽江大廣)之山林。又夜夢紅紗罩地,乃構此以居,命其村名曰“紗籠”。
航橋 在渝水區珠珊鎮。相傳明永樂年間(1403—1424)從潭口來此開基肇居之時,村前石橋之南,每至昏暮時,航船云集,“地無狗盜之警,客遂鳩居之樂”,風清而俗美,故名之里曰“航橋”。
龍塘 在分宜縣抄場鄉。始祖胡紹芳娶了本里楊家鐘氏為媳婦,明永樂壬辰年(1412)從銀塘徙居于楊家。后來,楊家逐漸衰微,而胡家日益熾昌,胡姓在得到楊家的田宅、新建房舍祠堂后,就將“楊家”更名為“龍塘”,寓不忘祖先來自高安“龍口”、析分于“銀塘”之意。
太路 在仙女湖區河下鎮。明永樂十三年(1415),始祖胡祥生從車田移居此地,因村前大道寬闊,上達兩京,下通兩廣,文人墨客賈易者,往來不絕,川流不息,故名“大路”。
珍田 在高新區水西鎮。胡仲牟從桐林分居此地時,這方水土地勢平坦, 田疇廣闊,土壤肥沃?!疤镒鶘|南西,引水均岡陂,車戽眼墈水,先后按規律,東西二里近,南面三里遙”。不愧為旱澇保收的魚米之鄉,乃美其村名“珍田”。
橫板橋 在渝水區珠珊鎮。明朝萬歷年間(1573--1619),胡篤祐從高安出外經商,路過這個坐落在南北通衢古驛道上的村莊,見南有青山逶迤,滿目綠翠;東有大江南北貫穿,連接袁河;前有驛道寬闊,人來車往。村中有店鋪數間,武官下馬,文官落轎,休憩茗茶;商賈聚首,生意交易;樵戶歇肩,牧童駐足……不禁贊嘆其青山秀水,便利交通,遂將眷屬遷來,構基卜居。因村旁江水上橫有木板橋而得名“橫板橋”。
上巢 在仙女湖區歐里鎮。清順治17年(1660),胡仕原從紗籠分居上巢村?!吧铣泊濉焙簖埳焦律姜毬?,村名叫“上巢”;鄰近的“孤山村”座落于群山連綿的漕山腳下,卻叫“孤山”。因此,鄉間流傳著 “‘上巢’山孤而無漕,‘孤山’有漕山不孤”的童謠。傳說,這是神仙張果老張冠李戴。很久以前,張果老奉玉皇大帝之命,挑著有漕澗的“漕山”和獨聳的“孤山”來到凡塵,準備分送給“上巢”、“孤山”兩村。在“石垇里”的上空,雄雞報曉,張大仙便落下云頭,放下擔子,留下“腳跟”嵌在石垇里的青石板上、五個“腳趾頭”嵌在十幾里外王華坳坡上的巨型腳印,登天復命而去了。誰知忙亂之中,錯把“孤山”放在“上巢”,把“漕山”安落“孤山”。
永子洲 在渝水區羅坊鎮。清康熙庚戌年(1670),始祖胡榮茂遷居此地。村莊坐落在溪旁的洲地上,先輩期冀子孫后代永遠昌盛,因依其意而命其村名“永子洲”。
?。ㄗ髡呦凳姓f港澳臺僑委原主任)